欢迎进入黑龙江省版权保护协会官方网站!
今天是
黑龙江省版权保护协会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桂晓风:见贤思齐——在刘杲同志追思会上的发言

日期:2024-12-10

  刘杲同志是出版界的巨人,他的去世,在业界引发了巨大反响。继牧之、石峰等多位同志发表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之后,十大社团联合召开追思会。这种罕见的规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杲同志在全国出版、版权工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我也是追思会提议者之一,今天与会,心情一是欣慰,因为会议提供了同仁和友好集体寄托哀思、倾吐心声的平台,大顺众心;二是心绪激越,因为想起了太多的往事和未来的课题,还因为发言被授权代表老同志,深怕辜负。

  我与刘杲同志相识四十多年,关系稍稍有点特殊。第一,我曾在江西出版界任主要负责人五年,对作为上级机关主要负责人之一刘杲同志的思想和工作实践自然感受良深,何况屡受提点关注;第二,蒙他和其他领导同志见爱,我有幸调京和刘杲同志在同一机关共事,朝夕受教三年;第三,我是他两大重要职务——全国“扫黄”办主任和中国编辑学会会长的直接接棒人,我在京工作33年,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刘杲同志奠定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我曾经思考过我和刘杲同志关系的三重内涵,那就是:作为同行,他是先贤;作为工作者,他是楷模;作为个人,他是引路人、兄长和知交。

  刘杲同志开拓性、基础性、关键性的贡献遍及出版版权多个领域,单就“扫黄”“打非”和编辑学两个板块就难以尽述。在2011年我以编辑学会会长身份组织“刘杲同志八十诞辰庆贺”“刘杲编辑思想研讨会 ”两项活动时,在主持讲话中系统列举过对刘杲同志的认识,包括他对中国编辑学会的三大贡献和和所传递的两种精神。为了避免重复叙述,我已请求会议把这两个讲话稿(摘要)编为我今天发言的附件,现场再简要补说三点感受。

  我发言的题目是:见贤思齐。

  第一点感受,对事业无比挚爱

  对照刘杲等先贤,我常在想,新时代出版、版权工作者必备的资质中,责任感无疑极其重要,学养、技能、职业道德等也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可能是感情,是对出版、版权事业的爱。没有伟大的爱,就不会有伟大的追求。刘杲同志对出版、版权事业有赤忱的爱,这种爱来自于他对文化、出版、编辑、版权功能的深刻认识,贯穿终生,体现四处。因此,他才会把毕生才华无保留地献给这两项事业,孜孜不倦去追求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高水平,出版版权法制建设的高标准,出版版权队伍的高素质和出版物的高质量,出版版权社团建设的高境界,还有中国出版版权在国际上的高地位;他才会勇担重任,克难攻坚(例如组织《著作权法》起草),不惧复杂矛盾、棘手问题,留下了足以载入青史的累累工作硕果;他才会在耄耋之年,继续关注出版版权发展、改革的重大问题,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观点鲜明、饱含真知灼见的建议。在业界同仁的心目中,刘杲同志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这种温度,在刘杲同志一系列著作中,尤其是《出版改革莫忘图书质量第一》等名篇和出版界经典作品《我们是中国编辑》中,体现得格外炽烈。

  第二点感受,升华的灵魂

  在业界同仁心目中,刘杲同志还是一个大写的人,灵魂纯净的人。他一贯淡泊名利,没有官气、戾气、庸气,有的只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者型领导豁达雍容之气。他从来待人以诚,与人为善,关心同志,奖掖后俊。有同志说与刘杲同志相处,不需要设防,却可以交心。作为一位高层领导,全国各地有这么多同志对他怀有亲近之心,既是由于学识智慧的吸引,更是有感于他的人格。他在解放前就投身地下工作,由于患肺病,革命经历未能连续计算,没有享受离休待遇,由于机关职级限制,在正局级岗位退休,许多同志为他抱屈抱憾甚至自愧,从未听到他有半句应和。他兴趣广泛,知识前卫,却从不为物质所惑。我亲眼见过他在东四原署机关附近小店排队购买打折的座椅垫套子,又配上处理海绵,自己踩缝纫机做成坐垫。一次去他家谈工作,举目四望,除了一张赵朴初书法挂轴进入眼帘外,就是小学教师书案式的写字桌及同档次的家具陈设,当时我脑海中闪过的意识流是:在江西怀着仰望之心研读的许多重要文件,原来就是在这张几乎没有油漆而有裂痕的桌子上起草的。我曾经对全国妇联领导同志说过,刘杲同志哪怕其他什么事都没干过,单凭他对患老年痴呆症的夫人卢邦骥大姐十四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周全的全包式伺候,就可以树碑立传。(据医院说,他的护理可以编成教材。)刘杲同志退居二线和卢大姐患病几乎同时,他当时正处于好体力好脑力可以继续大有作为的阶段,但他给我送来一张条子(我当时受党组委托分管人事),上面列举了他副署长之外的二十多项职务,说要一并辞去,好全力照顾老伴,经再三力阻,还是分期分批辞去,到最后只留编辑学会会长,同时,只要出版版权工作有需要,不要名分奉献心血。刘杲同志的生平证明,做事、做学问、做人,学品、人品、官品是可以统一的,这种统一,来自净化的灵魂,来自幼年起自觉的修炼。

  第三点感受,奇迹般的思维境界

  我使用“奇迹”二字,是迫于想不到更合适的词。刘杲同志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在业界有口皆碑。人们那么愿意向他求教,这两项是重要动因。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思维有序度高。我时常觉得,刘杲大脑的构造与众不同,像高能加工厂,大批庞杂的信息输送进去,出来全是高度有序的、严整的、要言不烦的、可以立即印发的成熟思路。二、思维速度快。1992年4月在烟台召开首次出版改革座谈会,议题富有挑战性,座谈中众说纷纭,预定第二天上午刘杲做总结,到晚上九点多还有好几位省局领导在他房间谈情况和意见。我替刘杲同志着急,知道他还得构思、撰写总结稿,但他从容接谈,毫无急于送客神态。我心想换了我今晚就别睡觉了。但第二天上午,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熟悉的严谨清醒从容的刘杲,听到的是又一篇典型的刘杲水平刘杲风格讲话,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语言精当,决无废话、语病和差错。三、思维层次高。他善于抓住规律和大关系,总能纵览全局,高屋建瓴,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常使人听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刘杲同志作为领军人物,带动了业界尤其是编辑界提高理论思维水准。我相信刘杲有特殊天赋,但我更相信他超凡脱俗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前提是长期的、系统的、锲而不舍的学习、倾听、观察和思考。仅仅是他退休以后对高新传播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就让我们惭愧。倚马可待,功夫在诗外。而表达的前提是思维,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积淀丰厚基础上的睿智,正是刘杲风范的魅力。

  事业兴盛的决定因素是人才。刘杲同志这样教父级人物骤然离世,一些同志为之慨叹,一个时代结束了,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人物了。我深深领略这些话语的深邃,同时略有不同期待。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题中应有之义的中国出版、版权的伟大发展呼唤并将继续造就刘杲,也许不完全一样,但一定会有英才后继。让我们见贤思齐,在纪念刘杲同时,宣传和弘扬他多方面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开掘这个富矿,为出版、版权乃至整个传播事业人才辈出并能淋漓尽致展开营造环境、贡献力量。

  (作者桂晓风,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

|责编:柏熠萱

二维码
黑龙江省版权保护协会
业务主管单位: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黑龙江省版权局
社会登记管理机关: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ICP备20004382号-1
Copyright © 2020 黑龙江省版权保护协会版权所有